Sunday, April 30, 2006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各位觀眾晚安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2005)

港譯: 各位觀眾晚安
台譯: 晚安,祝你好運

Director: George Clooney
Screenplay: George Clooney,Grant Heslov
Cast: George Clooney,David Strathairn,Patricia Clarkson,Robert Downey Jr.


劇:
五十年代初,美國共和黨參議員 Joseph McCarthy 揚言共產主義已滲進美國,對各個政府部門,新聞媒體進行審查,實際上藉此清除異己,CBS 電視台主播 Edward R. Murrow (David Strathairn 飾) 以及監製 Fred Friendly (George Clooney 飾)挺身而出,譴責 Joseph McCarthy 刻意製造恐慌,弄至人心惶惶,最後將這個蠱惑人心的政客拉下台。


評:
一首以 Saxphone 吹奏的 When I fall in love 拉開影片的帷幕,以五十年代最風靡的爵士樂開場,輕盈、簡單的爵士樂聲不單動聽,還成功地把觀眾帶進五十年代的氣氛裡。

影片很快便倒叙到美國歷史上違反傳統民主和政治自由最不光彩的一段時期 ─ McCarthyism(麥卡錫主義)時期。 McCarthy 單憑捕風捉影的證據,便可將人歸為共產主義者,任何反對他的,或持不同意見的,都被視為共產主義者,而遭到處分。 

影片不久就舉了一個很荒謬的例子:空軍上尉 Milo Radulovich 因父親被疑跟共產黨有關聯,而被要求要麼跟家人割斷關係,要麼從部隊中退役,離奇的是這一切都不用審訊,就直接定罪,Murrow 在他的節目中批評該事件處理不公,一切指控不過是無稽之談,後來在輿論壓力下,空軍部撤消了對 Milo Radulovich 存在安全隱憂(Security Risk)的指控。

Edward R. Murrow 和 Fred Friendly 最後透過與 Joseph McCarthy 在電視上直接對質,協助把Joseph McCarthy 推下台,以上事實可作借鑑之用,拯救國家的,並不一定需要擁有強大軍隊,單憑兩人的匹夫之勇,再加一點智慧,也一樣可以拯國家於危難之中,就像 Schindler's List (1993),只要一個人肯見義勇為,結果會是多麼的不同,單人的力量雖小,但只要用對地方,出來的效果還是很可觀的。

中國古代文人提倡“文以載道”,文學上又提倡“詩以言志”,主張抒發胸懷中的人生訴求和道德精神,寓理於文,影片結尾 Murrow 也同樣認為電視不應只是娛樂的工具,還應有教導、開化的作用, 同時還需具有傳媒風骨的人來實行這些工作,以及大眾接受電視的教化功用,不然電視就只是電子射線,會閃爍的光管而已。即使社會有不平之事,公眾受愚弄,電視也起不了撥亂反正的用途。

George Clooney 坦言在開拍本片時,儘管其本身的名氣與地位,也受到一些阻力,看來美國當局一來想避免成為諷刺的對象,二來也想“家醜不可外揚”,但本片最終能夠完成,並在世界各地上映,說明美國的言論自由權利,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保障。

雖然 McCarthyism 於 1954 年末便遭涶棄,距今已有五十年之久,現在美國也沒有人因崇尚共產主義而被處分,但國際間恐怖的政治活動並沒有隨 McCarthyism 一樣遭到否決,看看多年來的國際局面,政客利用各種各樣的籍口,進行恐怖政治活動,花樣層出不窮,就像片中 McCarthy 一樣,打著漂亮名義的幌子,成就自己的政治野心。這一切,就如 Alain Resnais 的 Night and Fog (1955)中所慨嘆般:“We pretend to take up hope again as the image recedes into the past, as if we were cured once and for all of the scourge of the camps. We pretend it all happened only once, at a given time and place. We turn a blind eye to what surrounds us and a deaf ear to humanity's never-ending cry.”

Kevin Costner 從早期主演商業動作片,到主演有關政治的 JFK (1991),再到後來監製兼主演 Thirteen Days (2000),George Clooney 似乎也一樣,從早期的商業動作片,到主演翻拍版的文藝片 Solaris (2002),再到現在編劇兼導、演的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2005),走的路越來越有深度。

從導技上看,George Clooney 這次的確是展現了自身功力,精確捕捉到了美國五十年代時的種種特點,維妙維肖地勾勒出當時的風貌,如在直播室中吸煙、側分的髮型和當時流行的爵士樂。全片在拍攝後作黑白化處理,營造出五十年代,美國國内清除共黨,箝制新聞自由的壓抑氣氛。George Clooney 在片中不時加插爵士名歌手 Dianne Reeves 的歌聲,作為情緒的烘托與渲染,除了重現五十年代爵士樂的風靡一時,也讓觀眾在緊張的政治氛圍中得以舒解,確是高明之舉。而 Dianne Reeves 的歌聲雖略呈低沉沙啞,卻又有飽滿潤澤的質感,她那歡愉中略帶滄桑的音調,跟影片的壓迫感配合得當。

在鏡頭運用上,Murrow 反駁 McCarthy 指控其為共產主義者的電視直播時,鏡頭誇張特寫 Murrow 真人的側面,然後又對焦其在直播電視上的面孔,在兩個不同的地方,觀眾見到的都是同一人,聽到的都是同一番話,暗示 Murrow 為人正直,無論鏡頭内、鏡頭外,都是言行合一、值得信賴的人。George Clooney 也善於透過側面描寫來反映人物,除了從同事口中傳達 Murrow 的愛國正直,也從廣告上著手,片中有一 Kent 香煙廣告,首先說看廣告的觀眾多為有一定教育程度,智商不低,不易為廣告所動,因此煙草商選擇了 Murrow 的節目,宣傳 Kent 的過濾嘴最佳,購買 Kent 才是明智之選,這從側面反映了普遍美國民眾都視 Murrow 為賢明的化身,進一步強化 Murrow 在觀眾心目中的賢明忠貞形象。

然而,本片只集中於描述 Murrow 怎樣與 McCarthy 在電視上周旋,較多著墨讚揚 Murrow 的傳媒風骨,以致未能完全反映 McCarthy 的真實面貌,歷史上的 McCarthy,其魔爪觸及美國各個領域,如國務院、國防部、印刷局等等,單是 1953 年,其委員會就進行了 600 多次 “調查”行動,以及 17 次電視轉播的公開聽證會,不單透過“支持共產主義”的罪名清除掉許多要人,還燒掉近 200 萬冊疑是“危險書籍”的書本。

My Rating: 8/10 or B+ on a scale of A to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