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女 (1969)
英譯: A Touch of Zen
導演: 胡金銓
劇本: 胡金銓、蒲松齡
演員: 徐楓、石雋、白鷹、田鵬、喬宏
劇:
畫師顧省齋(石雋飾)某天開店時,替一陌生人畫像,後來方知其為朝廷派來的錦衣衛,捉拿忠臣楊漣之後楊素貞(徐楓飾)一伙,顧省齋逐出計予楊素貞,助其剷除奸佞......
評:
武俠電影一般皆取材自武俠小說,《俠女》(1969)卻是改編自清代志怪小說-蒲松齡《聊齊誌異》中的《俠女》一文,也可能因為是取材自《聊齊誌異》的緣故,所以影片前三十分鐘看來,很有鬼片的味道,直至在楊素貞出現後,才開始了個人恩怨,繼而打鬥的傳統武俠片模式。
然而《俠女》(1969)之所以有別於一般的武俠片,在於加進了道德反省,以及佛學襌理,使本片上升至哲學的高度,也可能因此,才有英譯名 A touch of Zen,同時故事人物又盡量從真實的歷史素材中挑選,如片中楊漣,魏忠賢等皆出自史實,在化妝道具方面,也一絲不苟,此外又用中國傳統樂器作配樂渲染氣氛,充滿古色古香,以上種種,使得本片跟一般只講及雙方打鬥,構思粗糙的武俠片分隔開來。
或許現在看來,對於片中透過跳彈床,短鏡頭快速剪接所構成的視覺效果已不覺震撼,但其拍攝手法仍有值得稱許之處,畫面時而晦暗陰邪,時而綠林流水,用中國傳統樂器(笛箏笙簫鑼鼓)作的配樂時而陰森恐怖,時而佛樂悠揚,流動著一股跌盪起伏的氣息,富有中國傳統文學的韻味。
每次法師(喬宏飾)出現(早段的回憶以及尾段營救俠女時),都以仰視角度拍攝,同時法師背後有陽光射來,象喻佛光普照,對比起之前古齋荒草雜生,蛛網四結,暗喻人世間顛沛流離,這些都使得本片具有哲學思考的深度。 此外,胡金銓也擅於以景入情,煙霧彌漫營造出惹人遐思的詭異氣氛,山林毓秀渲染出超凡入聖的鐘靈氣息,古齋荒草,怪石嶙峋,流水淙淙,高山依依,仿似一幅幅中國古典名畫,成功勾勒出中國文化中的光影時空美,而一眾高僧前來營救楊素貞等人時,個個輕身騰跃,如有飛翼,烘託出佛家人出世的瀟灑脫俗。
胡金銓尚有《龍門客棧》(1966)、《大醉俠》(1966)、《忠烈圖》(1975)、《山中傳奇》(1979)等武俠佳構,不過以《俠女》(1969)較為矚目,香港電影金像奬所選出的百部最佳華語電影,《俠女》(1969)名列第九,在國際影壇上也得到肯定,1975年在康城電影節獲最高技術奬,並獲提名金棕櫚最佳電影,最近美國時代雜誌 TiME 公佈的百部世界經典電影名單裡,華語片僅有四部,《俠女》(1969)為其中之一;紐約大學電影學博士候選生 Steven Jay Schneider 連同其他電影學研究者,編寫了電影書籍《1001 Movies You Must See Before You Die》,裡面選出了由電影誕生至今的一百多年裡,1001 部較為值得觀看的電影,《俠女》(1969)也為其中之一,可見《俠女》無論在國内國外,以往或現在,都同樣受到認同。
似乎出名的導演都有“極其認真”的“通病”,《俠女》(1969)一片用了幾年時間才拍峻,其中徐楓從接應手上躍上竹枝,再從竹枝俯身而下,刺殺錦衣衛一段,就用了二十多天時間拍攝,另外為了片中蘆葦能起蕭殺氣氛,胡金銓可以耐心等待幾個月,等蘆葦長高了才開鏡。
(此刻所能憶及“極其認真”的例子還有: Andrei Tarkovsky 在拍攝 Sacrifice (1986)片尾木屋大火時,攝影機在未拍完整個場景時就卡住了,直至事後才察覺,跟 Andrei Tarkovsky 共事的,都主張不如刪去這場戲算了,但 Tarkovsky 堅持一定要有這場戲,於是不惜花時間重新搭建木屋,再放火燃燒; 宮崎駿的 Whisper of the Heart (1995),雖然是動畫片,但片中的一段小提琴獨奏,其指法與真實的提琴指法完全吻合,與音樂配合得天衣無縫,短短的幾分鐘,宮崎駿為此花了大半年時間,跟真實的指法仔細對照繪畫; Erich von Stroheim 在拍攝 Greed (1924)結尾的沙漠片段時,本來可以在片厰搭假景解決,但 Erich von Stroheim 堅持到極度高溫的死亡谷(Death Valley)實地拍攝,以致鏡頭要用包著冰塊的毛巾降溫,另外片中的所有地點也幾乎全是名乎其實的實際場景。 戲雖假,但他們卻極力求做至最真。或者在大導演眼中,真實有層次之分:做戲的真和真實的真)
My Rating: 9/10 or A on a scale of A to D
Sunday, April 30, 2006
A Touch of Zen 俠女
Posted by Tourist at 11:07 PM
Labels: 2006, Movie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