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her of Mine (2005)
原名:Äideistä parhain (2005)
台譯:戰場上的小人球
Director: Klaus Härö
Screenplay: Heikki Hietamies, Jimmy Karlsson
Cast: Topi Majaniemi, Marjaana Maijala, Maria Lundqvist, Michael Nyqvist
劇:
二次世界大戰時,年僅九歲的芬蘭小孩 Eero (Topi Majaniemi飾)被母親送到當時為中立國的瑞典去,開始時與養母(Maria Lundqvist飾)相處不和睦,直至後來才多了了解,並建立深厚感情,此時芬蘭局面漸趨穩定,親生母親(Marjaana Maijala飾)要接他回去,他又再一次陷入生離死別的痛苦中。
評:
影片根據芬蘭作家 Heikki Hietamies 的同名小說改編,在 1939-1940 年的芬俄戰爭,超過七萬個芬蘭小孩被送到瑞典寄養,戰爭爆發時,瑞典公眾普遍同情芬蘭,紛紛向芬蘭伸出援手,願意免費助養其國民小孩。
因為戰爭,男主角 Eero 真的有如“人球”般,被生母送到瑞典去,戰爭結束後,又被送回來,他自己在瑞典期間,也把自己當作“人球”,試圖逃回芬蘭。
戰爭對人的傷害,遠不止交戰雙方士兵,連其家人也一同受累,戰爭令男主角失去父親,母親深受打擊,恐怕自己無法好好照顧孩子,而把孩子送往他國,可是孩子卻不能理解母親的好意,在不能適應新環境,和對母親的思念中飽受煎熬,然而這一切歸因於戰爭的禍害。戰爭的遺後症更是令人悲慟,Eero 在瑞典學校小休吃早點時,聽見飛機聲,丟下麵包,迅速跳入女廁躲避,結果被同學取笑。在戰火蔓延下成長的兒童,内心難免會存在陰影,跟現在眾多養尊處優的小皇帝,成了鮮明對比。男主角演出到位,將被當作人球送來送去的無奈心境,以及無根的飄浮掙扎,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一次跟母親離別時,依依不捨,不肯上船,到了第二次跟瑞典母親離別,眼見瑞典母親在車後追趕,儘管他内心也捨不得離開,可是他卻沒了反應,因為他早已習慣了生離死別,於是見慣不怪,小小年紀就已飽受人世間的生離死別,而能淡然處之,更加突顯戰爭的可怕,飽受戰火蹂躪的國土與遠離親人的小男孩,都有著滿目蒼荑與舉目無親的哀痛。影片除了對戰爭的思考,也注重於探討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
影片在色彩處理上,跟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1999)一樣,彩色代表過去,黑白代表現在,不同的是,張藝謀的彩色代表過去人情純樸時的美好回憶,黑白代表現代社會的人情冷漠,而 Mother of Mine (2005)的彩色過去,則代表那段往事,至今仍記憶猶新,活現眼前,黑白代表年老的現在,表示現在活得枯燥失色。
本片給予我較深印象的是取景方面,也即那條通往瑞典家的山路,它是 Eero 被當作“人球”送來送去的要道,是他上學回家之路,是他逃脫試圖回芬蘭之途,也是養母和他出去散步時的道路,養母最初接待他的是在這條路,養母最後含淚跟他分別的也是在這條路,後來老年的 Eero 前往養母墓前掃墓,所經的也是這條路,此山路似乎見證了 Eero 在瑞典時的一切重要經歷。此路開始了他的瑞典之家生活,也結束了他的瑞典寄養日子。配合色彩上的處理,之前到瑞典時此路是彩色的,現在回去掃墓時是黑白的,隠含男主角現在走在此路上,比過去被送到瑞典時,心情更加沉重。
似乎牵涉到戰爭的電影,不少都喜歡來個倒述,Saving Private Ryan (1998)如是,Taegukgi hwinalrimyeo (2004)如是,現在的 Mother of Mine (2005)亦如是,但有別於前兩者的以史為鑑,深刻反省,借古惕今,後者則予人有點可有可無之感,假如將現在的部分剪掉,對劇情的影響不大,但令節奏上更加流暢。就像同樣有關二次大戰的 Goodbye, Children (1987),描述納粹時期,猶太人學童怎樣遭排斥,最後也只是透過寥寥數語,交代事隔多年後的感受,言簡意賅,並沒有來一幕交代現在的景況,回看過去,如果真的這樣做,拖沓之餘,也不顯得能表達更多的感情。
本片在芬蘭廣受好評,呼聲甚高,代表芬蘭參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可惜最後連獲提名的資格也沒有。
My Rating: 7.5/10 or B on a scale of A to D
Saturday, May 06, 2006
Mother of Mine 戰場上的小人球
Posted by Tourist at 8:43 PM
Labels: 2006, Movie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