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4, 2006

The Producers 金牌監製

The Producers (2005)

港譯:金牌監製

Director: Susan Stroman
Screenplay: Mel Brooks,Thomas Meehan
Cast: Nathan Lane,Matthew Broderick,Uma Thurman,Will Ferrell


劇:
百老滙名監製 Max Bialystock (Nathan Lane 飾)因其近期所出品的作品劣評如潮,而處於事業低谷,在會計師 Leo Bloom (Matthew Broderick 飾)的建議下,決定再製作一部劣作,但加倍籌集資金,這樣便可在作品受到劣評,被迫終止表演時將所原本籌集所得的多餘資金歸為已有,可惜事情的發展並非他們想像的那樣…….


評:
此片是 1968 年同名電影 The Producers (1968)的重拍版,不少美國人仍然比較喜歡 1968 年的原版,因為該片是他們少年時期笑得合不攏嘴的喜劇片,帶給他們不少美好回憶,但對我來說,並沒有這個“歷史包袱”,1968 年版本也是直到前年才觀看過。單就兩個版本略略比較一下的話: 個人認為新版本更勝原版本,更多的大場面歌舞,劇情也更豐富完整,人物塑造也更成功,更顯有血有肉。

導演 Susan Stroman 是編舞出身,以前曾擔任多部歌舞片的舞台導演,對於舞蹈場面的拿掐,自然是駕輕就熟,片中不少歌舞場面節奏感強,有聲有色,相比起 1968 年版本,新的版本在技術與意識上都有了新的認識,同時有更多大場面的嘗試,例如1968年原版本在影片一開始就描述監製怎樣勾引年老婦人,新版本在影片開始時則先交代故事背景,鏡頭從紐約夜空徐徐降下,周圍車水馬龍,霓虹招牌遍佈,再到閃爍的百老滙劇院門口,在背景上反映了紐約的繁華,以及百老滙歌舞的盛況,緊接著出現觀眾惡評劇作奇爛的歌唱場面,配合各種場景設置,如報攤、的士、商店等,場面調度的精緻,與歌舞的節拍和激情的流露溶為一體。 對伴舞的處理也編排得當,不單襯託了重要角色,也使感情傾向更加深刻,場景造型的考究,給人在直觀印象上別出心裁的感覺。

在情節的過渡上也比 1968 年版本更生趣,比如 1968 年的原版本,為了籌集資金而跟眾多老婦人應酬吃飯,到了新版本改以與約 50 多個手持行動輔助手架的老婦們載歌載舞,穿梭大街小巷,妙趣橫生,這些新增的元素調動了觀眾對歌舞的情緒,歌舞場面也準確地表達了隠含内容,歌舞節奏與隠含内容的結合提升了音樂的感染空間及力度。而這些歌舞場面全是在實景拍攝,從立體觀感到色彩搭配,到自然光線的合理運用,再配上服飾上的華麗高貴,都使得歌舞場面顯得美龠美奐,為觀眾帶來奇妙的視覺體驗。

此外也善用現代電腦科技,片中納粹黨徽舞卍一段,經過電腦技術修飾,更富視覺層次感,色彩搭配得很好,協助歌舞場面呈現出直觀的藝術效果。

片中幾乎在所有場合,無論是辦公室、大街、天台、劇院、還是監獄,都有歌舞片段,秉承傳統歌舞片“邊演邊舞蹈邊唱”的模式,不少歌舞場面結合舞台特技、燈光設計,予人流暢連貫的運動美感,而本片之所以能跳出傳統歌舞片的框框,在於融合了傳統歌舞、打閙劇、低級趣味、現實諷喻、以及漫畫式的喜劇效果,典雅與庸俗並冶一爐,既有優雅的百老滙歌舞,亦有低俗的情節、對白。就像 Kevin Smith,周星馳的電影,當中也有不少低俗的對白、情節,漫畫式的喜劇效果,但背後也並非完全言之無物。

在劇情方面,延續六十年代曾得過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奬的成功劇本,稍添加枝葉,而使劇情看起來豐富多彩。跟 Robert Altman 的 The Player (1992) 一樣,Nathan Lane 的貪財與 Matthew Broderick 的迷戀監製之名,將娛樂圈的貪婪和權力諷刺了一番,處處充滿對現實娛樂圈的嘲諷情節,監製為籌集資金,手段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置廉恥於不顧。同時也道出娛樂圈製作人的無奈,觀眾口味無從捉摸,什麼是觀眾一定喜歡的,什麼是觀眾一定討厭的,往往超出製作人員的最初預期。

相比起 1968 年版本,本片中的對白也加以更新,變得富有時代感,例如:

“Violinists love to play an E string, but audiences really love a G-string”

“Clothes may make the man, all a girl needs is a tan”

“If nature blesses you from top to bottom, show that top to bottom. don't think twice”

以上對白是 1968 年版本沒有的趣語,的確是當今時代風尚的寫照。

演員方面,Nathan Lane 與 Matthew Broderick演得生動,演活了劇中 “躁、貪、痴、妄”的監製形象,不遜色於 1968 年 Zero Mostel 與 Gene Wilder 的組合。  Will Ferrell 飾演納粹軍人,比 1968 年的 Kenneth Mars 更佳,Will Ferrell 充分發揮他的喜劇細胞,令本片增色不少。 至於片中的秘書一角,在 1968 年版本只是擔當行行走走,有時扭扭身子,展露一下身材的花瓶角色,到了 2005 年版本,可能由於 Uma Thurman 主演的原因,Uma Thurman 雖非舉世矚目的超級大明星,但也有一定的名氣與地位,當然不可能只做行行走走的閑角,因此多了不少戲分,如百老滙上的歌舞部分,跟 Leo Bloom 的私奔部分等等,這些都是 1968 年版本的秘書角色所沒有的。也因為戲分多了,Uma Thurman 的秘書角色,比原版本的更顯有血有肉。

片中有一段名為“Springtime for Hitler”的歌舞,把 Hitler 當成搞笑對象,也有對 Hitler 的讚美之詞,可能有觀眾認為即使娛樂,也應劃清界線,不應拿戰爭罪人進行開玩笑式的歌頌,但其實拿 Hilter 來開玩笑,歌頌一番,會不會因此就令 Hilter 從戰爭罪犯變成戰爭英雄? 會不會因為一首 Springtime for Hitler , 就令猶太人忘記 Hilter 所做的一切? 相信以廣大觀眾的智商,不會被輕易愚弄,以 Hilter 在二次世界大戰所犯下的罪行,就算有千部美化他的電影,也難掩其劊子手的戰犯形象。所以,觀看這類型的影片,適宜抱著看娛樂片的心態待之,若板起一副嚴肅面孔,未免有點矯枉過正。

另外,西方文化跟東方文化始終有別,東方人作風始終較為保守一點。 西方人較為開放,什麼都可拿來開玩笑,英美等地電影,一直都喜歡拿歷史名人開玩笑,或是帶點醜化色彩的調侃,例如 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1975),就拿 King Arthur 和 Knight of Round Table 來開玩笑; 一直被譽為世人救星的耶穌,在 Life of Brian (1979) 中,也成了調侃對象。 東方人則較為保守,試想如果開拍一部有關一代忠臣名將岳飛的電影,拿岳飛來開玩笑,很可能中國人駡聲四起,唾沬橫飛,搖頭嘆息聲不絕。

My Rating: 7.5/10 or B on a scale of A to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