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不少電影很精彩,堪稱令人回味的一年,2007 年更有 7 部新電影以高分高票數姿態進入 IMDb Top 250 (公眾投票好戲榜),進入 Top 251-500 的則有 12 部,但神話的誕生卻是在 2008 年夏天,The Dark Knight (2008)上映後,就以誰也預料不到之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電影記錄。
看看數據,The Dark Knight (2008)在美國上映僅 2 天,美國本土票房就過了 1 億美元,上映 5 天後,票房過 2 億美元,比起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2006)的 8 天才過 2 億美元快了 3 天,Spider-Man (2002)的 9 天快了 4 天時間,當時我認為,如此強勁走勢,The Dark Knight (2008) 3 個月後的最終累積票房應該會突破 5 億美元大關,但要打破十年前 Titanic (1997)所創造的 6 億美元紀錄,仍然有難度。
一般來說,票房過了 2 億美元之後,走勢會迅速滑落,需要頗長時間才能累積到 3 億美元票房,例如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2006) 要 16 天,Spider-Man (2002) 要 22 天才到達 3 億美元,然而,The Dark Knight (2008)走勢仍然淩厲,只用了 10 天時間就過了 3 億美元票房,撰文的時候,正是 The Dark Knight (2008)上映 18 天,票房己經突破 4 億美元,之前最快到達 4 億票房的是 Shrek 2 (2004),但要用 43 天,The Dark Knight (2008)比其快了 25 天。
換言之,The Dark Knight (2008)是電影史上最快取得 1 億美元( 2 天)、2 億美元( 5 天)、3 億美元( 10 天)、4 億美元( 18 天)的電影。
18 天就己經突破 4 億美元票房,令我當初預測 The Dark Knight (2008)美國本土累積票房會過 5 億,但不能超越 Titanic (1997) 6 億票房的想法有所改變,因為 Titanic (1997)過 4 億美元時,要用上 66 天, The Dark Knight (2008)比其快了 48 天時間,所以最終累積票房很有可能打破 Titanic (1997)的 6 億票房記錄。
The Dark Knight (2008) 的票房和 Titanic (1997)相比,前者夏天開畫( 7 月 18 日),後者冬季開畫( 12 月 19 日),前者是脫韁野馬,後者是後勁淩厲,前者一開始即呈現王者之風,連破多個票房紀錄,後者以慢熱狀態,當年持獲取奧斯卡 14 項提名,迅速成為話題之作,加上不少懷春少女到戲院重看 5 次以上,令該片可以持久不衰,在上映 9 個月後,票房突破 6 億美元。The Dark Knight (2008)雖然還沒有奧斯卡提名助勢,但其口碑強勁,上映後好評如潮,不少著名影評人都予以強烈好評,在知名電影網站 IMDb 上更連續多天來以高分登上 IMDb Top 250,目前仍以 200,000 票雄踞榜首,取替 The Godfather (1972)多年來的 #1 位置,對上一次被取替 IMDb #1 位置,要追溯到 7 年前的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2001),預計隨著投票的增多,IMDb #1 位置,可能會被得到 350,000 多票的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占據。
香港票房方面,上映 18 天的票房己經是 4,500 萬,年初《長江七號》上映 30 多天,票房累積 5,140 萬, The Dark Knight (2008)只要在 14 天内,多 700 萬票房,便可超越《長江七號》的 5,140 萬票房,這可說是毫無問題的,一般來說,諸如 The Dark Knight (2008)這類超級大片,因為需求關係,在香港的上映天數,會在 50 天或以上,如果保守估計, The Dark Knight (2008)在香港能上映 50 天,那麼以現時 18 天便有 4,500 萬的成績,餘下 32 天的票房,別說超越年初《長江七號》的 5,140 萬票房,連 2004 年《功夫》的 6,127 萬香港票房,也有可能將之抛離,預計 The Dark Knight (2008)的最終香港票房,有可能在七千萬港幣左右,只要在餘下 32 天内,多 2,500 萬票房,累積票房便會達到 7,000 萬。 雖然八月開始,出現 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 (2008)分薄票房,但該片口碑不佳,後勁無以為繼,不足以威脅 The Dark Knight (2008)票房,後者有強大口碑使其票房保持穏步上揚。
一部電影能否大賣,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造勢,在未上映前即開始龐大的宣傳攻勢,造成未映先轟動,引人關注的局面,現時有不少超級大片,基本上都做到這一點, The Dark Knight (2008)在今年七月才公映,但其預告片段,去年 2007 年時己經廣泛宣傳,另一例子是明年 2009 年三月才公映的另一超級大片 Watchmen (2009),其預告片段,在今年七月時己推出,點燃觀眾的觀看慾望,大有明年三月約定你的氣派,迅速成為觀眾的另一熱門話題。第二個階段就是強大宣傳攻勢催谷下,電影上映後,首周至第二周票房通常都可以賣個滿堂紅,接下來能否維持勢頭,就要看該電影的口碑如何,如果影片本身素質不錯,有口皆碑,這種另類宣傳除了可吸引多些人進場,有些原本看過的觀眾更有可能再購票進場看多一次。第三個階段就是看該片能否產生社會效應,成為各界熱門話題,像十年前的 Titanic (1997),除了囊括 14 項奧斯卡提名,電影中所涉及的愛情觀、人生觀亦成為不少學者與學生的話題,雅俗共賞,輪船上幾等艙的特色恰好是現實社會的縮影,這些社會效應有助進一步提高電影票房。 The Dark Knight (2008)無疑在這三個階段都表現出色,先有強大宣傳攻勢,電影上映後口碑極好,電影裡面所展現的人性善惡混沌,也比傳統英雄電影非黑即白的簡單二分法來得深刻,片中對現實政治、經濟局面的影射,成為不少觀眾的議論之資,使其與那種看後即忘、純粹娛樂、給予官能刺激的大片大相逕庭。
我並非 Batman 擁躉,看 The Dark Knight (2008) 主要是因為 Christian Bale,以前看 Empire of the Sun (1987)、American Psycho (2000)時,就覺得此演員有他獨特的氣質,再後來看 The Machinist (2004),更被其專業奉獻精神所感動,他為了演好該片,所投入的程度與及犠牲,電影史上並不多見,其優秀表現與及忘我精神令我將他放進我的 Most Admired Actors 列表中,然而他在 The Dark Knight (2008)的演出只是保持水準,沒有突破。 The Dark Knight (2008)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 Heath Ledger 和 Maggie Gyllenhaal 這兩個配角發揮遠得比預期好,去年得知 Heath Ledger 出演片中重要配角 The Joker,Maggie Gyllenhaal 代替 Katie Holmes 飾演 Rachel Dawes,對觀看 The Dark Knight (2008)的慾望立時打了個折扣,對 Heath Ledger 演出的印象一般,就算那部令他得以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 Brokeback Mountain (2005),他所飾演的同性戀牛仔角色也略嫌造作生硬,最近在 I'm Not There. (2007)中飾演 Bob Dylan 更是形神俱不似,對他較有印象的要追溯到差不多九年前的 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 (1999),他扮演的反叛少年尚算有板有眼,可能現實中那個時候的他就是那個樣子吧。沒料到 Heath Ledger 這次在 The Dark Knight (2008)飾演的 The Joker 會是如此出色,將角色的躁狂、神經質、冷血而機智表現得淋漓盡致,全片表現得最搶鏡的就是他,同時也將 1989 年版 Batman (1989),由 Jack Nicholson 飾演的 Joker 比了下去。 可惜,由於年初服藥過量意外猝死而分享不到 The Dark Knight (2008)成功對其演藝生涯所帶來的種種正面效益。 有些觀眾會將 The Dark Knight (2008)票房成功歸因於 Heath Ledger 的猝死,但這種說法是不當的,無論在美國,還是在其他地方公映,所進行的電影宣傳上,都沒有提及這是 Heath Ledger 的遺作,電影公司沒有打算利用 Heath Ledger 發死人財,喜歡 Heath Ledger 的觀眾,無論其在不在世,都會進場觀看,對其無甚印象的,不在世也不會增加多大吸引力,十多年前另一年青偶像 River Phoenix 也因服食藥物而猝死,在其離世三個多月後上映的 Silent Tongue (1994),票房也沒有因此得益,可見一部電影的票房能否成功,主要還是視乎其整體素質,有沒有令人回味再三的功力,而非單靠個噱頭,況且 Batman 系列氣勢如虹,上集 Batman Begins (2005)在口碑和票房上都不俗,根本也不需靠一個過世明星來推動票房。外國電影公司較有專業操守,能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認真製作,打造高質素電影,將觀眾吸引進場,而非靠某一兩個低級噱頭吸引人,長遠而言,靠低級噱頭而影片素質不佳的只會降低觀眾的觀看慾,以及損害公司形象。譬如說,外國不少大明星都在一些電影裡面有正面裸露,甚至有親自上陣、不用替身的激烈性愛場面,其裸露程度比起香港某些打著三級片招牌的電影更甚,但外國電影公司極少以大明星在電影中的裸露、性愛場面作招徠,大明星也很有專業精神,親身上陣,不用替身,這些全因外國電影工業有專業觀念,明白到這就是表演的一部分,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反觀香港,動輒以某某明星全裸、三點盡露作為宣傳賣點,同時也真的有一部分觀眾(也有可能是絕大多數)被這些噱頭牵引進場,花錢進場就為了那幾分鐘明星做愛的裸露場面,一個地區的電影工業墮落到要靠一兩個低級噱頭來吸引觀眾,而該地區觀眾的素質也低至進場只為了某點低級趣味,難怪在香港,不少非主流的好片,往往欠缺知音,進場觀看者甚少,戲院商見觀看者不多,往往減少放映院線,縮短上映日期,以減少虧損,造成惡性循環。有電影工作者抱怨籌集不了資金,無法拍大片,言下之意只有大片才能引起注意,才能賺錢,這只是對巿道不了解的說法,大量資金堆砌的電影固然容易引人注目,但血本無歸的也有不少,Stealth (2005)、Poseidon (2006)、Speed Racer (2008)...就是樣板,相反,小本製作而口碑、票房雙贏的也有不少,Juno (2007)、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2007)、Once (2006)...等等就是最佳佐証。
說回 The Dark Knight (2008)票房,即使美國本土最終累積票房突破 6 億美元,仍然不能超越 Titanic (1997)的票房,因為經過調正通貨澎脹指數後,Titanic (1997)的美國票房為 9 億美元左右,The Dark Knight (2008)上映 3 個月後,估計最樂觀的結果,可能也只是 7 億美元左右,因此在表面帳目上,The Dark Knight (2008)應該能夠超越 Titanic (1997)成為電影史最賣座冠軍,但加上通貨澎脹因素後,就只能屈居其後。不過,如果要加上通貨澎脹的因素來考慮一部電影的實際成績,那是不是還要加上社會因素加以考量才算公平,如果單以通貨澎脹因素來決定的話,那麼美國最賣座的電影會是 Gone with the Wind (1939),當年其美國票房為 1 億 9 千萬,但經通貨澎脹因素調整之後,其美國票房就是 14 億美元,這個記錄恐怕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可以打破,不過如果加上社會因素進行考量,Gone with the Wind (1939)上映時,那個時候連黑白電視機都未普及,大眾娛樂少得可憐,突然有一部大明星擔綱、而且又是彩色的大製作電影,大眾還不趨之若鶩,紛紛衝進戲院觀看,那時的電影選擇也沒現在的多吧,所以以這個數字來跟現在對比是不公平的,因此乍看之下,較有對比性的只有十年前 Titanic (1997)的 9 億票房,然而十年前的今天,娛樂方面有現今這麼多選擇嗎? 1997 年時上網還未普及,完全不能跟今天諸如 YouTube 等視頻網站如雨後春笋般出現,給大眾無限觀賞便利,1997 年 DVD 才剛出現,除了電影院,要看電影基本上就只有透過租借錄影帶,而且從電影在影院上映到推出錄影帶的時期也較長,間接推動群眾到影院觀看,推高票房,十年後的今天,DVD 己成明日黃花,電影從在影院上映到推出 DVD 的時期,往往很短,只是 3 至 4 個月左右,有些更不在影院上映或上映不久,就直接推出 DVD,同時大眾也能很便利地從各種渠道輕易獲得電影 DVD,而 DVD 在不少己安置大屏幕的家中播映,效果都挺不錯,有家庭影院之稱,這些都降低了大眾進影院的慾望。另外在這十年間,有不少膾炙人口的特效大片推出,例如 The Matrix 系列、The Mummy 系列、The Lord of the Rings 系列、Spider-Man 系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系列、Harry Potter 系列、National Treasure 系列....等等,這些視覺特效大片都是在 Titanic (1997)推出之後才出現的,觀眾受到眾多特效大片的視覺轟炸,對很多所謂特效大片己興趣驟減,而且現在的觀眾比起十年前的觀眾,由於容易獲得 DVD,加上網上的視頻網站,現時每名觀眾平均所觀看過的電影,遠多於十年前的觀眾,視野闊了、品味高了,不會容易受電影吸引進場,另外其他娛樂選擇如 PS3、XBOX、Wii...等等,這些都是新世紀的產物,還有近十年間興起的 24 小時收費電視,娛樂節目在任何時段任看,現時是娛樂爆炸的年代,娛樂多不勝數,間接減低了大眾進戲院的意慾。
此外,十年前當 Titanic (1997)上映時,除了 12 月時差不多同期的 Tomorrow Never Dies (1997) 和 As Good as It Gets (1997)較為矚目之外,在 1 月至 3 月的檔期上映的,很多都不是什麼超級大片,例如 Good Will Hunting (1997)、The Wedding Singer (1998)、The Man in the Iron Mask (1998)、U.S. Marshals (1998),造成 Titanic (1997)競爭對手弱的現象,而現在 The Dark Knight (2008),除了上映前 WALL·E (2008)、Hancock (2008) 和 Hellboy II: The Golden Army (2008)幾部猛片搶去不少票房,上映不足一個月,就先後有 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 (2008)、Tropic Thunder (2008)、Star Wars: The Clone Wars (2008)這些超級大片攔路搶奪票房,還有黑馬 Pineapple Express (2008)、Death Race (2008)也是不可小覻的票房對手,The Dark Knight (2008)面對的票房競爭無疑比十年前的 Titanic (1997)大得多; 再加上八月份即將舉行的奧運會,舉世矚目,對 The Dark Knight (2008)的票房也有負面影響。 綜合以上種種因素,The Dark Knight (2008)的票房形勢比 Titanic (1997)更嚴峻,但甫一推出,便氣勢如虹,連破多個票房記錄,18 天達至 4 億美元的成績( Titanic 要 66 天才到達 4 億),相信要等待相當一段時間之後才會被後來者打破,而這是在沒有任何奧斯卡提名助勢,單憑影片本身素質,口碑相傳下達成,這也正是 Titanic (1997) 所不能及之處。
總而言之,如果幾個月後,The Dark Knight (2008)的美國累積票房到達 6 億 5 千萬美元,那麼我會視之己超越 Titanic (1997),而成為美國電影票房史上最賣座冠軍,如果不認同者要加上通貨澎脹因素,說必須超過 9 億美元才算真正超越 Titanic (1997)的美國票房,那麼我(即使不將上映時其他電影競爭強弱的因素計算在内)會以種種以上所提及的社會因素 - 電影 DVD 的普及和容易獲得、電影很快推出 DVD、互聯網的普及和網上視頻網站的興起、家庭影院的潮流、24 小時任看的收費電視、其他種種近十年間時髦的娛樂活動 - 去抵消掉那多出的 3 億美元。
Tuesday, August 05, 2008
Can Batman outgross Titanic?
Posted by Tourist at 9:35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