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w Motion (1980)
原名:Sauve qui peut (la vie) (1980)
港譯:慢動作
Director: Jean-Luc Godard
Screenplay: Jean-Luc Godard,Jean-Claude Carrière
Cast: Isabelle Huppert,Jacques Dutronc,Nathalie Baye
劇:
跟妻女分居的電視台導演 Paul Godard (Jacques Dutronc飾) 感情生活一再失意,新女友 Denise Rimbaud (Nathalie Baye飾) 也跟他疏遠,搬到鄉郊生活,盼望寧靜的環境有利寫作;跟 Denise Rimbaud 相反,Isabelle Rivière (Isabelle Huppert飾)來自鄉郊,搬到城巿生活,為求生計而當妓女……
評:
影片原名 Sauve qui peut (la vie) 的英文直譯是“Save if you can (your life)” (汝當自救)。 片中人物各有其趣: Paul Godard 活得漫無目的,聽天由命; 女友 Denise Rimbaud 無法安定下來,奔波鄉城; Isabelle Rivière 只知道賺錢,不管苦樂; Paul Godard 的妻女無情無義,只愛財物。如果以直譯名稱來說,則強調片中各人應該自救,男主角 Paul Godard 應該活得積極些,Denise Rimbaud 應該安定下來,Isabelle Rivière 應該脫離妓女生涯.......
導演 Godard 的前作 La Chinoise (1967) 中,以副標題把影片分為若干章節,這種宛如小說般的結構,在本片中重現,全片分為六部分: -1. slow motion 0. life 1. the imaginary 2. fear 3. trade 4. music,這些副標題不單詮釋了片中人物的歷程,也隠喻現代社會的不同層面。
在片中又觸及愛情這個老生常談的課題,但有別於傳統海枯石爛、如漆似胶,或是另结新歡、貪新忘舊的愛情故事,本片裡面的愛情虛無飄渺,情感若即若離、似有還無,傳統電影敍述愛情,常描寫男女感情是如何細膩, Godard 在本片則較多表現男女主角在感情方面茫無頭緒,找不到岸,Godard 的表達也承載在這個愛情故事中,關於情感、人生、政治、藝術。
如同 Masculine-Feminine (1966) 探索法國青年的生活方式、愛情、理想、政治觀念,Godard在本片也展示法國中年人的精神面貌: 過什麼樣的生活,對政治的看法,有著怎樣的家庭關係,對於人生的追求等等。兩片的目的也同樣不在娛人,而是帶領觀眾,對種種現象進行探討。
片中主角也叫 Godard,似乎導演在向觀眾低聲說,自己也正象片中人一樣,感情虛空,生活宛如無航向的輪船,飄浮不定。
有說本片是 Godard 向商業化靠攏,但從片中所見,Godard 依然展現其實驗風格,不時將動作以慢鏡頭處理,以及跟聲音不匹配的畫面,此外還處處流露對社會的不滿,怨懟之情絲毫不亞於其六十年代時的作品,例如影片開始不久,酒店招待員對導演頻送秋波,要求導演鷄奸他,暗喻社會中溜鬚拍馬之輩,社會低層心甘情願受辱於中上層,即使受辱也面帶笑容,一臉卑鞠屈膝相; 書本朗讀中的黑鸝違反常性,從森林遷徙到城巿,再演變到遷徙到所有城巿,比喻世人為了壯大自己,做一些違反本性的事情,跟自己本性過不去之餘,也增加世間衝突; Isabelle Rivière 跟妹妹提及要做多久妓女才夠所需要金錢時,與現代都巿人的忙碌片段交互剪接,暗示現代勞工階級,就像妓女一樣,需要看盡上司老板的眼色、甚至玩弄,才可得到金錢維生; 影片裡面的大老板為所欲為,變態荒淫,Godard 借此說明絕對的權力可以腐化人,巨額金錢財富又何嘗不是,尋花問柳,妓館買笑,黃金壯起荒淫志,被巨額財富侵蝕的人,跟被絕對權力腐化的人同樣可怕; Paul Godard 結果被相熟的人用汽車撞倒,但肇事者不理不睬便開車走了,妻女也裝作沒看見,原來妻子只懂得要支票,女兒只懂得要禮物,撞車一幕意圖讓觀眾體會世間人情的冷漠; Denise Rimbaud 常想著到鄉間去,逃避煩囂人世,這寄喻了 Godard 對人世間失望,但又無力改變,只好避而遠之。
後來的英文譯名 slow motion 則明顯強調影片中的慢鏡頭,這些慢鏡頭,甚至静止的鏡頭似乎在引領觀眾:好好體味這一瞬間,或許平常這些動作發生得較快,或者太瑣碎,以至我們視而不見,或不太留意,Godard 透過定格和慢鏡,突出人物瞬那的感情,也好讓觀眾活在當下。
透過這些人物在快速運動的定鏡、慢鏡頭,要觀眾想一想這些快動作背後有什麼意義,就像很多人每天不眠不休地忙個不停,曾否停下來想一想,這樣匆匆忙忙地活動著,究竟為了什麼。另外,慢鏡頭也用於突出片中不合理或荒謬的地方,例如一女被人掌摑一幕,Godard 用意在於提醒觀眾,可有反思在周圍發生的不尋常之事,還是漠不關心、不聞不問。
本片也依然流露著 Godard 過往的電影風格,例如片中出現拿著書本或筆記朗讀,這是 Godard 的電影特色之一,La Chinoise (1967)、 Sympathy for the Devil (1968) 等…….就曾出現過類似情節; 本片也雜與政治時事評論, Godard 自從 The Little Soldier (1963)、 The Carabineers (1963) 開始,就喜歡賦予故事以政治背景與意義,本片的重點雖然不是談政治,但也偶爾加插對政治時事的看法,顯出他對當時政治的關心,例如提到古巴領導人 Castro 說美國人的工作做得比古巴人好,又有畫外音說 Castro 得以幸存,全賴美國和蘇聯的角力等等。
Godard 的電影風格,普通觀眾可能難以接受,但對於電影專業或資深影迷,卻能領略其不拘一格的精神,甚至欣賞其嶄新的文藝思潮。雖然 Godard 的電影看起來像是隨意拼湊而成,但背後隠藏其對文化和社會的深刻思考。他的認真,藏於表面看來隨意不認真的電影風格之中。 Godard 在情節安排和發展上顯得隨意,像是任其自由發展,這樣顯然容易流於平淡,缺乏傳統主流電影的緊湊和刺激,令普通觀眾喪失繼續觀看下去的慾望,不過也更貼近真實生活,現實生活中,哪來哪麼多的戲劇性?
Godard 常被人稱道擴闊了電影語言,如錯配的音效,獨特的構圖,快速的跳接等等……(他的某些電影橋段更影響了後人,例如 Band of Outsiders (1964),兩不良青年跟 Anna Karina 提議不如共渡 1 分鐘的沉默,於是銀幕上便出現了 1 分鐘的靜默無聲,這電影橋段便影響了王家衛的《阿飛正傳》(1991),張國榮跟張曼玉提議看著手錶共渡 1 分鐘,做 1 分鐘的朋友。) 不過其中有一些電影風格也並非 Godard 原創,而是他沿襲前人,加以發揮而已,就以“錯配的音效”來說,在電影史上一早就出現了,譬如1930年 Luis Buñuel 的 The Golden Age (1930),裡面就有岩漿湧流的畫面,被故意錯配上抽水馬桶的聲音,導演藉這些意料之外的音效,打破當時觀眾的觀影預期……. 由於有了前人的嘗試,因此後來在 Godard 電影裡出現的不合常理音效,也自然不能歸為其首創。
就以本片來說,我也看到不少 Godard 受到超現實電影之父 Luis Buñuel 影響的例子,譬如本片中,一男子駕駛貼有萬寶路廣告的一級方程式賽車,到街邊郵箱投遞郵件; 在同一地點,陷於三角戀的女子被另外兩名男子掌摑,要其作出選擇,但她即使被打至嘴角流血,仍然斷言不會從兩人中選出一個。
著名女作家 Marguerite Duras 在隔壁房間,卻不肯過來講幾句話,請也請不動,學生反問道:
Couldn’t she just come up here to say that she won’t come?
……..
……..
這些誇張、不合常理的情節、對白,内裡充滿辛辣諷刺味道,便很有 Luis Buñuel 的電影特色,跟 Luis Buñuel 的 The Phantom of Liberty (1974)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本片中 Isabelle Rivière 當妓女,遇上變態顧客, 跟 Luis Buñuel 的 Belle de jour (1967) 裡面,Catherine Deneuve 遇上有特殊癖好的嫖客一樣,兩者都有著異乎尋常的經歷。
My Rating: 8/10 or B+ on a scale of A to D
Saturday, June 03, 2006
Slow Motion 慢動作
Posted by Tourist at 8:58 PM
Labels: 2006, Movie Reviews